截止到2012年5月4日,全国26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
品种螺纹钢、线材、热轧板卷、冷轧板卷和中厚板社会库存量为1653.2万吨,较前一周下降24.6万吨,库存连续十一周下降,降幅则继续收窄。
总体看来,季节调整后,社会库存继续趋势性下降,幅度有所放缓。主要品种中,线材库存继续趋势上升;而螺纹、热轧、冷轧、中板库存趋势下降。总体来看,钢材库存的波动幅度较前几年有明显减小,后期仍会延续这一态势。
最近的钢市疲态尽显:一方面,钢厂产量连连攀升,需求却跟进不足,造成
16Mn化肥管供需压力严重失衡;另一方面,资本市场表现欠佳,期现市场互动频繁,相互影响,现货行情表现较为吃力。
虽然目前偏高的成本对当前的价格有一定的支撑,但在没有重大利好的情况下,钢市很难有所突破,因此,钢铁企业要对自身做出一些调整才有希望使弱势不再继续,甚至有所突破。
钢铁企业的经营者对钢市行情不看好,因而在生产经营策略和战略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调整:
一是不再“以量取胜”。目前,企业追求产量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不顾原料来源、一味追求高炉容积大型化,造成“生产赔本,停产等死”的局面。因此,钢厂在生产经营战略上的一大转变,就是从“产量规模化”转向“多种经营差异化”。
“非钢副业反哺钢铁主业”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,非钢产业利润率明显高于钢铁主业。在钢铁主业处于微利的今天,钢厂不再片面追求扩大产量规模,而是向多种经营,差异化竞争替代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。这一趋势在钢铁行业将会越来越显现。
二是市场竞争模式不再以“占有国内外市场”为己任。如今,钢铁行业进入微得时代,过去的市场竞争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了,取而代之的是“近终端”经营模式,钢厂直供、直销,拓展终端市场。
一些钢厂转变和创新经营策略,首创无代理、无批量、无运补的“三无”销售模式,使得任何用户都可以在钢厂直接买到钢材,确立“锁定资源,锁定价格,锁定交货期”,销售渠道实现了扁平化,大大降低了代理费用。
三是从打“贴身肉搏战”到当终端用户的“贴身保姆”,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。在钢材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大环境下,产品的同质化导致钢厂之间的贴身肉搏到了“白热化”程度,结果钢材价格一路下跌,企业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。
残酷的现实,让钢厂清醒了,于是,不少钢厂向“服务”要效益,提出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。有的大型央企放下架子,提出当下游终端用户的“贴身保姆”,实施让客户“全程无忧”的一揽子服务模式;有的钢厂再造营销